从陆维钊书法到当代书法守正创新的探索
李谋之,男,汉族,湖南人,大学本科双学位学历,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湖南省书协会员,湖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文化建设专家库成员,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中国翰墨文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国宾礼特供艺术家。
他曾荣获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在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且出版专著两本,荣获全国优秀学术论著一等奖,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奖和高考状元奖等各种荣誉奖励127项。在长沙举办的“长郡杯”全国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出任专家评委。同时,他酷爱书法,经过家庭的熏陶与名师的培养,七岁学书,临池研墨,数十年来,参加了全国两百多次书画大赛,且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书画大展一、二、三等奖或金、银、铜奖等。他为四川绵阳、九寨沟等地震灾区,为武汉、吉林等疫情灾区以及甘肃定西、环县,西藏等贫困地区献爱心,捐赠了许多书法作品。他被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国翰林书画艺术院联合评定为“德艺双馨艺术家”;被国家安全委员会、香港慈善总会、中国书画院等单位评为“爱心书画家”;2020年,作品在韩中国际书艺文化交流展中荣获特别奖,2021年,作品参加第三届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荣获入展奖,且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同年,他被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授予“优秀书法家”荣誉称号;2022年,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大国风采杯”书画大奖赛,荣获书法一等奖。他的创作成就及其佳作已在国家文旅部巜文旅中国》官方平台、中国民生在线、古香文化网、今日头条、中华名人在线、京华书画社、中国国画院等多家媒体网站报道。且被主办单位邀请出席了河北石家庄、西柏坡、北京、湖北大学、江西南昌、四川重庆、山东济南等地颁奖典礼活动。获奖作品被中国书画院、江西人文书画院、中国书法院、北京新文人美术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永久收藏。
编者按: 当代书法为何要守正创新,著名书法家李谋之老师为何孜孜探索,编者以为基于以下深层的观点与认知,这在当下书法艺术界是难得的“清醒”者。学书贵有“字外功”,没有书之外的文化底蕴,没有自己“书观”的论述著作,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写字匠而已,绝对称不上家,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除了与其它艺术门类有着必不可少的技术技巧外,还是一种以心导手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记录与呈现,不仅传达着书者的才情气质、人品修为,也承载着文化传统和时代的精神气象。因此,要想成为书法艺术的圣手,就必须具有高尚的人品修为、深厚的国学修养和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著名书法家李谋之老师很注重以上这方面的修炼与探索,践行以学养书,以心导手,培养高尚意趣,守正创新。其实,这些方面,我国历来都很讲究。中国书法的生成和发展,自始至终生长于文人之中,依靠国学或者说传统学问来浸润与滋养,依靠那份具有高尚意趣的文人气与那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才涌现出了我国历史上许多书法大家的绝世精品。王羲之《兰亭序》,书于意气满怀、兴味酣畅之时,为一即兴手稿;颜真卿《祭侄文稿》,书于满腔悲愤、声泪俱下之时,为一篇悼文;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于人生失意凄苦、生死难测之时,为一自书诗文。这些却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成了书法史上的盖世华章,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深厚学养,高尚人格,以守正创新精神等相应者也。因此,我们必须倾毕生心力沉潜为学,韬光养晦,像李谋之老师那样,将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融合起来,守正创新,这样,才能在书法道路上走得更远。现在,摘录李谋之老师论文一篇,以飨读者。
内容摘要:本文从陆维钊先生书法艺术特色入手,提倡当代书法必须守正创新,从而剖析当代书法创作艺术个性缺失现象,并针对艺术个性缺失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主张书法守正创新。
关键词:陆维钊先生书法艺术特色 守正创新 艺术个性 学养 可塑性拓展 规律与方法
“书法艺术,从孕育到成熟大致经过三个重要阶段,可以说是从‘书’到‘书法’再到‘书法艺术’的关键性三步。从第一阶段的秦汉隶变,到第二阶段的魏晋之风,再到第三阶段的碑学衍变,这三个阶段所包含的文化元素,鲜明地体现在陆维钊先生的书作之中,这在当代书家中是难得见到的。”[1]
陆维钊先生能抓住篆隶进行探索创新,以隶的放纵和解散来弥补篆的严谨和图案化;将篆书的屈曲环绕、外柔内刚之美与隶书的简易之美进行重新搭配,使得章法与形式上都有新的审美感受。这确实无不振人心魄,无不激励书法家及其书法爱好者进行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陆维钊先生认为,敏锐的、具有艺术素养的书家,能将每一笔视为情感状态的记录,直抒胸臆,这样书写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完整地记录下来。故而“醉时作书,眉飞色舞;喜时作书,风光霁月;怒时作书,剑拔弩张;悲时作书,神沮气丧。”[2]陆维钊先生强调“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由此可见,不同的书法作品富有不同的个性。可是,笔者发现,在当今书法创作上,存在艺术个性缺失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当代书法守正创新的进程。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千人一面或者过多追求表象形式
在书法创作中,有许多书法创作者或书家,长年累月地在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或孙过庭的《书谱》等,当然临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是继承中华民族书法传统的实际行动,但临摹几十年也没有自己的丝毫特色,并且成了复制者,帖学的呆板者,这怎么能使当代书法创新呢?还有的十分注重形式,在材料上狠下功夫,使作品在染色、拼接和造旧等方面成为了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甚至成为了千篇一律的染色拼接有关古代书家的复印体。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长此以往,依我看,不仅不能推进我国的书艺事业蓬勃发展,而且会使书法创作者的个性、情态等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很大的压抑,“我手写我心”、“书品即人品”、“书如其人”也就成了空话。因此,无论怎样,创作者应该在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在把握书法创作规律的前提下,有感而发,情随意转,意随笔动,在宣纸上自然地化为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因为创作主体的心性、情绪、状态、意兴等精神因素,是隐藏在艺术作品形式之中最深刻的内容。“艺术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它的表现力来衡量……它所表现的情感对其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件作品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作者的个性特征在它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3]
这也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有生命的驱体是由骨、筋、肉、血构成的……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观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4]
二、有些书法创作者重练字轻学养,导致精神层面缺失
据笔者所知,当下有不少书法创作者,重视参展,轻视读书;重视练字,轻视学养。有的认为,搞书法创作,入展、获奖,根本不要去读什么书,搞什么理论研究,只要临临帖、学学技法、学学染色、拼接就行了。笔者认为,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书法作品是没有长久的艺术表现力的。陆维钊先生在《书法述要》中写道:“习其字,必诵其文,循流溯源,可为文学史之参考……”同时,先生极力倡导“字与学问同时并进”。作为书法创作者,要在继承传统上创新,要创造有个性、经久不衰的作品,就必须研究书学,懂得书法高雅的艺术,做到与时俱进,练字与提高素养相结合。
个性缺失现象除了以上之外,还有很多,如不会进行可塑性拓展,不懂创新规律与方法等等。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当今书法界对书法的守正创新、书法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发扬陆维钊先生书学精神,针对这些现象,采取多种纠偏之策,冲破阻力,必须在继承我国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使书法守正创新有新的起色。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大力弘扬书法创作者的个性,为创作者守正创新铺路搭桥。
随着书艺事业的推进,国家、各级政府及各级书协、书画院等机构对书画艺术引起了高度重视,以实际行动为书法的个性张扬、书法的守正创新,献计献策,创造条件。如各级书协对展览中的作品要求,较前有明显变化,对那些过分追求形式的作品,作出了一定的限制,使书法的个性展示与创新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各级书协及书画院在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引起重视,对那些千篇一律的染色、拼接古代书家的复印体作品有待进一步加强限制。这样有力地促进了书法守正创新。不过,看起来,这是书法生命的需要,也是书法回归心灵的需要,但真正实行起来,并非易事,难度极大,有待于相关部门上下齐心努力才行。
二、加强对文史知识、古代书论的学习,提高书法家与书法创作者的国学修养,使其精神层面丰富起来。
在当代学习书法不断升温的形势下,随着深化的笔墨技巧,也暴露出了“文化驱动功率”不足的问题。文化缺乏已成为一个瓶颈,极大地阻碍当代书法守正创新,阻碍当代书法向更高水平的发展。笔者认为,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并不仅仅是技法的娴熟,更是整体文化层面、文化精神的提升。陈方既先生在《论书卷气》中指出,缺少真实深厚的综合修养者,无论其主观上是否愿意,都只能把书法作为一种技能去操持,永远不能使其书法具有深厚隽永的精神境界。“技巧仅是书法作品的一部分,看淡了人格与修养,是我们的无知。”[5]当今有许多创作者不好读书,对文史知识一点也不懂,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精神层面的缺失。因此,我们要在书法创作与创新的实践中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读书问学的不可替代性。组织书家或书法创作者学习文史知识,引导他们克服功利主义思想,分析文化缺失的危害性,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知识可以匡正邪念,读书可以正本清源。文史知识是书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不了解就会发生误读或误解。古代文学作品要读,历代书论诗论要读,碑帖史论要读等等,这样才能“……高扬科学理论,重铸书法艺术的现代人文精神,以艺术的审美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文化的觉醒,完成书法艺术家、书法文化的担当。”[6]这样才能使书法作品既显示传承性、创造性,才能使书法家、书法创作者肩负起中华民族书法守正创新的使命感。
三、书法守正创新必须进行“可塑性拓展”
“可塑性拓展”类似艺术创作中的创意与“变调”,是一种在表现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变化。每一个汉字的结构框架都有其固有形态,书写时对汉字笔画、结构的固有形态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是一种通过大脑意象化思维与审美体验的创新。这种创新在笔法、笔势、笔意上带来的变化,是由创新者的情感、追求与技术的高度相合而成的。所以,“可塑性拓展”是开放的、有独特个性的、有书写法度的拓展,是体现人的审美价值及生命情感与追求的拓展。也就是说,一“竖”,也可粗可细、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含可露、可刚可柔等,这种因不同因素而异的可塑,不仅在一“竖”中,在其它无数个汉字笔画中,都是这样。所以,“用多变的线条,则依据这些线条所形成的结构,却不必都是标准化的文字结构,而很可能是具有个性,富于独特价值的结构”[7]的可塑性。由于这种可塑性的作用,因而产生了笔画、字形与章法的多样性。
“可塑性拓展“,不仅是对汉字结构的可塑,首先是书家自身的可塑,即技术表达力与审美创造力的可塑。没有自身的可塑与追求,也就没有汉字书写时的可塑与高度,陆维钊先生书法能融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炼而流动,所创结体人称“陆氏蜾扁”,在书坛独树一帜,在《书法述要》中对书法的真知灼见和书写的艺术特色,是陆维钊先生自身强大的理性辩析能力与独特的创新能力的结晶。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不同时期的作品,也体现着作者自身对书法风格追求的可塑过程。从而反映了他们对书法热爱的生命状态,以及对书法创造高度的自我超越。这种不断自我超越的“自塑”,对书法“可塑性拓展”的有为,有如人之灵魂的不断净化,其重要性涉及到一个书家的书艺所达到的境界与高度,同时,也深深的启迪我们当代的书家或书法创作者,要进行书法创新,就必须像颜真卿、陆维钊等书家那样,不断自我超越,也即不断“自塑”。
四、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运用书法创新规律与方法开展守正创新
我们当代书家在书法创新中要以陆维钊先生为榜样,除了彰显艺术个性外,必须对书法守正创作有着深刻的体悟,对传统的本质与创新艺术的发展规律有所把握。也就是说,要把握并能运用西中文先生所归纳出创新的六条规律:[8]
(一)资源条件律
创新是一定的资源条件下的产物,不是书家主观愿望的结果。条件有时代的、社会的、也有个人的。时代和社会需要创新、呼唤创新,才会有创新成果出来。
(二)厚积薄发律
历史上很多创新成果突出的大家都曾经被讥为“集古字”。可以说对传统的钻研越深入,就越有机会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三)集体成果律
创新是整个社会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一种风格甚至一种技法的成熟完善都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不可能人人都是王羲之,对于大多数书家来说,能为创新的大厦添加一砖一瓦也是幸运的。
(四)组合律
创新不是推倒前人,另起炉灶,而往往是取法多家,融为一炉。古代书家大家的成功实践曾不止一次地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如何取法,如何组合,是大有学问的。
(五)个性律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表现个性就是表现时代精神,因而也就是创新。
(六)极限律
书法艺术的创新应该是有极限的。作为一门艺术的底线是不能突破的,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它的底线。我们不能设想,突破了这种底线的所谓创新,就不能称为书法艺术。
除了掌握并能运用创新的六条规律外,还须掌握并运用创新的三种方法。
(一)扬弃继承法。
要对古今的书法艺术,结合时代的需求,采取扬弃的方法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呈连续性的,书法也是如此。继承传统,不能因个人的喜好,而随意割裂书法史,要客观评价和吸收前人的艺术精华,吸收和扬弃是书法创新的重要环节。
(二)分类比较法。
理解传统本质,把握创新契机,当代书家需将书法史上各个时期的书法风络、书法流派及主要书家,按一定范围划分,在同一层面上按照一定的取舍标准,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异与同,从各个时期的书法特征,风格特点,更好地鉴别它的艺术价值的高下。
(三)综合分析法。
为了寻求古典的神韵与当代书法审美的相融与沟通,利用传统的资源为当代书法更好的服务。书法创新是打进传统,深入传统,在传统中学习,回归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针对书法史某一时期的书法流派、书风流变的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历史背景,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背景下去分析思考。影响书法发展的不仅有书法自身的本体论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书法之外的社会学方面的因素。
总之,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历史从秦砖汉瓦中走来,从翰墨余香中,我们可以潜心寻觅和尽情阅读五千年文化,是汉字让历史有了生命,是书法让汉字神奇妙华。时代和社会需要创新,书法艺术发展需要创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书法艺术家或书法爱好者,有责任在当代书法守正创作的实践中进行探索与创新;有责任为祖国的文化繁荣增添光彩。
注释:
[1]《关于陆维钊书法艺术的谈话》、《美术观察》,2009年第5期。
[2]《书法述要》
[3]滕守尧泽·布洛克著《美学新解》第129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4]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5]《书法报》2014年第27期第5版
[6}《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8日 言恭达《让书法回归心灵》
[7]陈振濂《书法美学教程》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1月 第11页。
[8]参见西中文:《书法传统与现代论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