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艺术家李清稚接受环球网专访:现实主义与女性主义作品被广泛关注的背后
新生代艺术家李清稚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她在硕士就读期间已经在海外参加了很多先锋艺术展览并举办了自己的个人艺术影像展览。2021年,本科时期她创作的影像代表作《我的身体和树的身体没什么两样》一经公开,就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共鸣。她主要以影像及装置艺术的形式进行创作,致力于切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擅于将文学的隐喻与电影的视觉艺术结合,她的作品风格总是将人与自然相融,温和干净的基调深处却是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她的东京个展《七日乐园》在东京也引发了众多观众的关注,下面是本报就其个展进行的一次深度访问报道。
问:清稚在东京的个展展出的新作品《七日乐园》受到很多观众关注和好评,可以讲一下这件作品吗?
答: 这是一件装置和摄影相结合的作品,创作初衷是想要以生理期为切口窥见女性面临的一些观念和挑战,在生理周期第一天,对于痛经的女性来说,伴随症状有痉挛疼痛、浑身发冷、恶心呕吐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休克现象,因此我选用红色的拳击手套,这是一种面对剧烈疼痛必须与之共处并独自从中熬出来的力量,女性要独自面对的煎熬在各个方面有很多,而这也许只是其中最习以为常的挑战之一。也象征着一种对周期开始的加油打气。
即使对于不痛经的女性来说,也同样是面对给她们带来各种不便的一个周期的开始。
可是红色不止于此。
之后我选用中国传统窗花福字,在过去,经血被称为晦气、污秽之物等等。
而在“拒绝月经羞耻”概念被广泛传播之前,在超市里购买的卫生巾普遍会被套上黑色塑料袋,被遮遮掩掩的不仅是卫生巾还有月经的名称,也被一些隐晦的词语指代了。而在我小时候,我不明白这有什么羞耻的,只是看到人人都这样遮掩,在一代一代的观念行为驯化下,我们才对此感到羞耻。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红色的福字春联都是被张贴在象征“门面”的一家之大门上,窗花被贴在外面能看到的玻璃上,是招财进宝、福气临门的标志。我把被张贴展示的和被收敛躲藏的两者放在一起,希望以更鲜明的对比形式来疏解这份至今依然存在的对月经的后天羞耻。
关于随后的花脉、红叶、礼物蝴蝶结、彩带和亮晶晶的事物等: 花和红叶象征一种新陈代谢的旺盛的生命力,蝴蝶结、彩带亮片等象征一种对女性健康发育步入青春期,人生可以有更多体验的庆祝,是女性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选择生育与否的礼物 ,女性可以选择拆开彩带,也可以不拆开。
在月经周期最后一天,我手绘了一个红色的烟花,是一种完结撒花的庆祝,对我们渡过这个也许疼痛但一定不便利的周期的胜利庆祝。
乐园,有苦中作乐之意。是从疼痛中渡过之后的一种回望。我们必然还会迎接新的周期和挑战,希望我们可以更自如地面对。因而命名为七日乐园。
问:您的代表作品《我的身体和树的身体没什么两样》在东京这次也有展出,可以说说这组作品吗?
答: 《我的身体和树的身体没什么两样》这组作品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常听到的来自他者的随意评价,某次我在面对他者凝视的时候,感到释然,我不觉得我们的身体和树的身体有什么两样。在主流审美的裹挟下,女性有旺盛的体毛会看起来不好吗 ?腋毛与腿毛和眉毛与睫毛有什么不同吗? 它们和树木的枝叶、大地的小草有什么不同吗? 雀斑和痘痘,都是你的身体的信号,就像自然界的任何一种植被,有枝繁叶茂或开花结果的时候。果实的排布一如牙齿,而他者的凝视一如病变和虫洞。在关于你的身体的这件事上,只有你的喜好,没有别人的喜好。你想把自己修图成什么样子、做什么外形调整都是你的自由,一棵树也不因被修剪过或主动选择面朝哪里而虚假吧,虚假的只有“他们”的眼光,我想祝愿大家的所有选择,都是因为你自己喜欢,而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就像一棵树一样自由生长,我们的身体与树的身体没什么两样。
问: 您在东京的个展都有哪些感触呢:
答:因为以前参与的展览都是只有在第一天开幕仪式的时候会有一个艺术家在现场的发言分享,之后的时间就是处在幕后的状态,我不是一个那么喜欢在台前的人,我会比较习惯于呆在角落里默默观察来看我的作品展出的观众们,我觉得那是一种最真实的反馈状态。而这次东京首展却可以有机会在大家面前带着观众们一组作品一组作品地轮流分享,也和观众朋友们有一个特别好的相互倾听、交流的机会,如果可以抚平一些什么治愈一些什么,哪怕仅是引发了一些思考…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有些收获的话,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清稚的人文风景摄影集也在互联网上非常瞩目,我们知道清稚旅行旅居过非常多的国家,在旅行旅居的过程中会对什么事情印象最深刻呢?你认为这是否也影响了您的创作?
旅行、旅居已经贯穿我的日常生活,每次做展览我都觉得像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有很多夜晚的梦,或许人生,也正是由这么这么多不同的梦境所构筑的吧。比如我在伦敦,巴黎,或者是扎达尔,卡萨布兰卡,冰岛的维克镇等等,也像是进出着一个又一个梦境。在影视剧组也是,从一个现代的,进入到一个古代的梦境里。从这一个集体,进入到另一个集体里。回首而看,让我想起卡夫卡所说:我们的一生,不过是清醒地穿过梦境。我在一个人从布拉格去布达佩斯的路上,先是很偶然地和难民们一起从车站被疏散出来,一起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凌晨,这些父母长辈们都带领着很多小朋友,高一点的哥哥姐姐领着小一点的弟弟妹妹,有三五成群骑着自行车跟在拖着行李家当的父母后面的早已习以为常的孩子们,也有抱着洋娃娃和故事书揉着还没睡醒的睡眼像出来探新的险的姐妹俩,天亮后又遇到了一个新加坡的背包客,他正在身体力行着去做到通过打零工的方式实现环游世界的人生目标,并且他已经成功地游遍了四个国家了,正要去往芬兰,我们一起去街边吃当地美食聊旅行的见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选择,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要去随意评价他人,不要去评价他人的外貌、身材、学识、职业、收入等等,可是大家却又活在这个急匆匆的快节奏时代里,放眼我们如此广袤的世界,正有一些难民在颠沛流离中教会了孩子骑自行车,过了传统上学年龄却依然想读书的人在澳洲摘蓝莓刷盘子攒够了明年的学费,冰岛马正在年轻的驯马师的指令下在巨大的键盘上敲打邮件给那些想来冰岛却还没有出发的人,拉巴特的路人不分长幼地踢起了足球接龙,上班的人完成了某个项目后自己去吃火锅看电影或者约朋友们喝酒,备考的人在闹钟响起之前先醒过来温故和做题,而文学学者也读完了她第五百本书,哪一种是好的?不要问这个问题了,从自己先做起,不去随意评价别人的外貌身材收入等等,不去比较别人,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不带评判地观察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形式。”这也是我本次展览的第三个单元【落叶,海星,碎屑】以回归
自然主义为收尾,从大地的代谢物、海洋的代谢物来看我们人类自身作为这颗星球的代谢物,本次展览的三个单元分别从我们与自己,我们与社会“他者”,到我们与宏观的自然,回溯到:既然我们都终将成为养分与尘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渡过一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