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作赏析 > 雕塑 > 正文

刀法纯熟 雕出神韵——徽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汪德洪

2021-04-23 11:26 作者:admin

构图是首道工序。设计一幅图纸,要反复修改,最终定型后,才能附着于木板上用于雕刻。“比如画一幅牡丹,是配山水还是虫鸟,需要匠人对作品深入地考量与设计。”为了能为不同原料找到相应的雕刻图案,汪德洪常常绞尽脑汁。

  图纸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打胚,初步雕刻出作品的外观。“打胚分为不同层次,有高有低,要求不同。”汪德洪介绍说,以浮雕的雕刻手法为例,根据层次的不同分为浅浮雕和深浮雕两种。浅浮雕一般为两到三层,而深浮雕则可以达到七八层,甚至十层以上。“留住最高点,一直往下雕,雕到最低层,而又不能镂空。”

  细修是第三道工序,也是赋予木雕制品美感和神韵的关键一步。“细修比打胚更需要细心和耐心,在这一道工序中,人物的眉毛、眼神,穿着的纹饰、纽扣都要一一呈现。”汪德洪说,一件好的作品,是创意、材料和刀工的完美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表现近景的木雕作品着重刻画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将人物身材雕刻的短小一些,人物的脸就会被衬托得更加饱满生动。”

  细修完的作品,已经有了基本的形状和细节元素,再加上最后一道工序抛光,能将即将完工作品的粗糙之处处理得平滑圆润。在汪德洪看来,这一步虽是附属的步骤,但绝非可有可无。为了让作品完美无瑕,他曾将一枚绣花针制作成一把细细的刻刀,以便对细微之处打磨处理,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光滑圆润。

  在汪德洪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幅《徽娘教子》的木雕作品,曾于2016年获国家级金奖。作品中的“徽娘”身材修长,头部与身体的比例达到了1∶7,相较于传统1∶5的比例,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此外,将栏杆、树木、荷花、中国结等元素一一纳入,呈现出一幅岁月静好、其乐融融的景象。

  从业30余年,汪德洪沉醉于徽州雕刻工艺的细腻与精致,时刻感受着作为木雕匠人的自豪:“国家对工匠的重视,激励着我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了将徽州木雕技艺发扬光大,汪德洪正在积极筹建“徽州木雕学习基地”。“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注入新的文化理念,才能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承好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他说。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