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艺术家献礼建党100周年——周德聪
周德聪,男,1957年4月出生于湖北当阳。曾任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宜昌市文联主席、湖北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宜昌市第一、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副主任,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创作委员会委员,三峡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民盟湖北美术院副院长,民盟宜昌书画院院长,民盟中央美术院宜昌分院院长,楚天书法院副院长,清江书画院院长,杨守敬书法院院长,宜昌市文化名家(书法)工作室领衔人。宜昌市文联名誉主席、宜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坛首届新人展、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获“全国奖”,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中国书协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书法大展、中国书协名家系统工程——五百家精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25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邀请展、首届“鲜于璜碑”全国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中国美术馆情景书法大展、首届兰亭书法双年展,二届兰亭雅集42人展,全国政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书画展,入选文化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书法篆刻展,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全国基层巡展,六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中日自作诗书交流展。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楚天园丁奖",中国书协“翁同和书法奖”提名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湖北书法“黄鹤奖”,楚天群星奖金奖,三峡文艺明星奖等。国家级精品视频课《书法基础》负责人及主讲人,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出版有《书法创作形式例话》、《颜柳欧赵楷书临范》、《大学师范书法教程》、《书法教程》、《书法基础》、《书法篆刻》、《周德聪书法集》、《抱一书论》、《湖北代表书家作品集·周德聪卷》、《中国书法品评》、《三峡诗文长卷》、《当代书法批评》等。
业精于勤 技进乎道
——周德聪书法艺术谫议
文/罗海东
1980年举办首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简称“全国展”)、1981年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和1982年举办首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简称“中青展”),标志着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开端。之后的近三十年里,一大批志士仁人从“书法热”中脱颖而出,成为书法艺术创作、研究和教育的中坚,在他们当中,活跃着周德聪的身影。尽管他偏居鄂西一隅,没有机缘工作、生活在北京、上海、杭州等文化艺术中心城市,而他在书法艺术领域所涉猎的广度及钻研的深度,使他跻身于当代中青年代表书家的行列。
书法创作:技法、意识与个性的交融
书法界认识周德聪先生,始于他的书法创作。早在八十年代他即已在国内重大展赛亮相,及至1992年在第五届“全国展”上荣获“全国奖”,遂名动书坛。如果说那次获奖奠定了他在当代书坛的创作地位的话,那么随后在多届“全国展”、“中青展”的入围,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地位;而最近连续入围首届行书展、二届兰亭奖,则再次证明了五十岁的他在年轻人风行天下的今天依然宝刀不老。
关于书法创作,技法是德聪先生首要关注的内容。他经常讲,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书法家在“技”的层面上毕生追求的就是高质量的线条。线条的质量从何而来?从书法的实践中来,从对经典碑帖的临摹中来。德聪先生长期坚持临帖,即使成名之后也未有懈怠。他对传统的继承,不偏执于某家某派而排斥其它,不囿于古人而为我所用。因此,他的线条是灵活多变的:既有中锋之浑穆,也有侧锋之妍媚;既有沉着痛快,也有细劲飘逸;既有方折峭拔,也有圆融遒丽;既有潇洒出尘,也有稚拙可掬……如同万物之有色也,赤、橙、黄、绿、青、蓝、紫,哪一种颜色最美?其实哪一种颜色单独存在都无所谓美与不美,只有搭配谐调才会产生美。但无论怎么变化,他却始终强调一个“厚”字,哪怕是随意而书甚或纤纤细笔,“厚”的基本原则是不会丢的,一定要“入纸三分”。恰如先贤所云:几年的功夫与几十年的功夫之不同,全在一“厚”字耳。
除了技法之外,德聪先生对“字外功”的修炼也是一以贯之的。字写到一定的程度,比拼的就不是字了,而是“字外功”,它是艺术感觉、学养、阅历、格调、胸襟、情趣等所有非技法的因素凝结在书法创作当中的一种“书法意识”。书法的意识相比技法要复杂得多,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倚靠心灵的感悟方可与之对话。德聪先生有着良好的艺术感觉,他对作品的颖悟和解读,往往细腻而精当,时有惊人之语。他经常赴各地参观高水平的展览以增长见识,并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展出,领略异国风情。而他最大的乐趣,还是读书写字。他的书房,简直就是书的海洋。“读书万卷始通神”,正是在书海中的艰苦跋涉,使他的书作流露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息。当然,“书法意识”的内涵十分宽泛,远非先天的艺术感觉和后天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能穷尽,德聪先生谦厚的人品和儒雅的气质,又何尝没有映射其间呢?
黄庭坚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德聪先生对个性的追求,是循序渐进的,也是毅然决然的。他曾撰文谈及书法学习的三个阶段,对清人倪灿“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的说法甚为赞同。他说:“学书要自有法入至无法出。”①我以为,这一古老的命题切中了两种时弊:一种是不少的书法青年,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张扬“自我”而不学习传统,他们的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是这种没有建立在传统之上的“自我”,无疑是空中楼阁,注定是建不起来的;另一种是不少的书法同道,才高而功深,频频入展、获奖,却拘泥于传统而无自家面目,缺乏由“成名”向“成家”进军的勇气,殊为可惜。在中青年书家当中,德聪先生成名是比较早的,但他没有在成名之后止步不前。纵观他2000年前后的创作,九十年代的行书作品还有些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的影子,隶书作品还有些张迁碑和石门颂的消息,而进入新世纪以后,从他的作品中已经很难直接看出其书法面目的师承,草情篆意,信笔挥洒,苍茫而老辣,基本形成了他自己的笔墨语言。最近几年,德聪先生谈得比较多的,是要以“玩艺术”的心态去搞创作。这一“玩”字,道出了他要在“脱化”的道路上进一步放飞的理想。先生年富力强,凭他对书艺执着的追求,“玩”出新的境界是完全可能的。
书法研究:文思与现实的共鸣
在书法创作的同时,德聪先生也不偏废对书法的研究,先后出版《书法创作形式例话》、《抱一书论》、《中国书法品评》,在《中国书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书法研究》、《书法赏评》、《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文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性。思想是学问的内核,如果没有思想,大概是不成其为学问的。譬如他谈书法艺术的本体——“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最为紧要的传统,我以为首先就是继承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传统。强调‘毛笔’,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与实用的书写相区别(因为今天的实用性汉字书写已被硬笔及电脑打字所代替);强调‘写’,即是区别于‘画’或是别的什么;强调‘汉字’,也即是保证书法的本体性格不受到伤害,当然这里所谈到的书写汉字,一定是‘艺术性’的,带有‘唯美’的色彩。”②再如他谈书法的传统与现代之关系——“书法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对它施加的影响,而书法的创新又力图挣脱传统对之的束缚。因此,传统与现代,是互为因果的——传统的当下形态是现代,现代的最终形态是传统。”③是的,只要认清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对某个时期流行某种书风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至于所谓的‘流行书风’,其实也大可不必惊慌。一部书法史,其实就是推陈出新,以新的流行来取代旧的流行的历史。唯其有流行,书法史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循环。”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但是,德聪先生对于空洞的“思想”也是很反感的。他专门写过一篇题为《理论研究要联系今天的实际》的短文,反对那些泛泛而谈或故作神秘的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反对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开展书法研究,提倡既要研究古人更要研究今人,“需要书法理论家结合今天书作的实际,用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去指导书法实践,评其优劣得失”,“书法刊物要敢于改革过去那种只抽象诠释古代书法理论,介绍古代碑帖,欣赏古代书作的做法,要多提倡和发表联系今人书作实际,探讨书艺发展的文章。”⑤他自己也是这样践行的,总是立足于现实研究一些有意义的具体问题。例如1993年出版的《书法创作形式例话》,共收录90余件书体、形式各异的书法作品,一例一话,图文并茂,颇受书友的欢迎,对于书法的普及很有用处。又如2001年出版的《抱一书论》,分书法赏评、书法新论、书法教育和书法杂识四辑,所有的文字,均与时代共呼吸。单论书中所收的86篇当代书家品评,多点切入,短小精悍,平实中见思想,绝无“神完气足”、“气韵生动”之类空泛的说辞;一口气对近百位书家进行品评而绝少重复,语言之丰沛可见一斑;品评对象虽为当代名家而能褒贬有度,不作庸俗的恭维,其真诚亦是不难体会的。
书法教育:教学实践与学科建设的互动
在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诸先生的努力下,书法教育从千百年来的师徒授受于上世纪中叶走向现代化的班级授课制,不啻为一声惊雷;在以欧阳中石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继而建成一个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直至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书法专业高等教育体系,更是划时代的伟业。德聪先生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代,不仅享受到书法教育现代化的成果(他曾先后赴浙江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进修和访学),而且以一名从事高等书法教育的大学教授投身其间,实在是幸运。
鉴于书法教育的专业性,德聪先生没有依仗他在创作和研究上的成功武断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是虚心学习教育理论,认真摸索教学经验,努力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平时的举轻若重,使他在课堂上举重若轻,自然而然地在学生中凝聚了一大批拥趸,甚至有很多校外的书法爱好者也慕名到他的课堂上去旁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德聪先生还为书法教育学科的发展倾注了心力。主编有教材《颜柳欧赵楷书临范》和《大学师范书法教程》,发表有《书法教育层次论》、《师专书法教学中实用汉字书写与艺术美育的探讨》、《建立规范至关重要——中小学书法教育之我见》、《试论书法的欣赏》、《书法教育的危机及其对策》等教研论文。在这些成果里面,既有对书法教育格局的宏观审视,也有对具体课程内容的微观分析;不仅谈及书法的高等教育,而且着眼于书法的基础教育;不乏对书法教育进步的欣喜,也有对书法教育危机的警醒。
正如书法科班教育与传统的师徒授受在今天同时并存一样,德聪先生在课堂上是同学们的“老师”,下课以后则是众多书法青年的“师父”。他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善于因材施教。多年以来,他为地方输送一批批书法基础教育骨干教师的同时,也为书坛培养了向爱东、金强、任晓明、万双全等一批有实力的青年书法家。在他的带领下,宜昌书坛精诚团结,人才辈出,并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风貌,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是否可以这样说:书法创作、书法研究和书法教育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立体的周德聪,不独有宏阔的视野,更有精勤与师授,还有与传统和时代的对话,横贯其间的,则是他对书法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