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0 14:43 未知 编辑:小智 浏览数:环球艺术网
李哲明,中国当代艺术家,1978年出生于广西一个翰墨世家,自小跟随父母学习中国画和书法,尤其倾心于人物画。200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大学...“”
李哲明,中国当代艺术家,1978年出生于广西一个翰墨世家,自小跟随父母学习中国画和书法,尤其倾心于人物画。200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
人生履历丰富,曾先后在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南方日报社从事宣传和广告媒介工作。擅长通过绘画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其“外在看来是具象的现实主义,实则深度探讨内在的精神价值”的作品风格和成熟稳重的艺术表现力,获得众多媒体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曾先后在广州、深圳、北京等地开创“哲明国学书画馆”。现工作和生活于江苏无锡,从事艺术传播和推广工作。
记者:
您早年的人生履历很丰富,有公检法机关和媒体的从业经验,这对于您今天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否有助益呢?
李哲明:
艺术家作品的格局大小,终归取决于艺术家生活和思想的格局大小。记得当初创作《刚正炳春秋》系列的人物画,正是我刚进入检察系统的时候,天师钟馗的一腔正气,契合了那个追求正直高洁的工作氛围。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内心所推崇的人文精神。
在南方报业集团的工作经历,又成为我整个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从一个传统媒体人的身份走出来,让我开始意识到以人为中心,从维护个人尊严和自由,到关注人类平等权益,从针对人生的现实问题,到展望人类前景的终极关怀。那个时候就有了《山鬼》、《琵琶行》等作品。也许人们会沉醉于屈原笔下女神之清新灵动,或是白居易诗意中琵琶女的悲催遭遇,彼时的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人文精神才是艺术家创作的生命和灵魂,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凝聚一个艺术家对自然、社会、人生和时代的深刻体察。
天师钟馗系列 《刚正炳春秋》
天师钟馗系列《扬眉剑出鞘》
《山鬼》
《琵琶行诗意》
《贵妃出浴》
记者:
您从《山鬼》、《天师钟馗》系列到今天的画作,似乎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强烈到萧散简远,怎样产生了这种变化?
李哲明:
这可能和我的学艺经历有关。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国画,跟随母亲学习中国书法。传统的中国书画底蕴,可以说很早就镌刻在我的血脉之中。即使后来从西方绘画教育中汲取了大量养分,我仍然会不断尝试从传统中国题材中寻找灵感,让自己再次获得创作的激情。
另一方面是在系统学习西方艺术时,被米开朗基罗、科勒惠支、米勒的作品所感染,这种表现力强、视觉张力大、精神性强的作品非常符合我的审美。2012年,给我最大影响的父亲病重到临终的阶段,我在病房里画了很多速写,后来画成了《“无为”系列》。我的画也许达不到苏轼“萧散简远”那么高的意境,但我仰望古人,怀想魏晋时期,玄学盛行,那时的人们崇尚简单、自由、恬淡的生活,渴望在艺术上追求单纯、朴素、凝练又很现代的形式。那时想画出这个系列的念头很强烈,我在以我的方式和父亲对话,是儿子怀念父亲的一种方式。
“无为”系列之《大象无形》
“无为”系列之《大智若愚》
(材料:宣纸丙烯 规格:50x50cm 2014年)
记者:
《“无为”系列》虽然描绘对象单一,但内在情绪丰富。外在看来是具象且现实的,对您来说其实是为了探讨内在的精神价值?
李哲明:
西方古典绘画主要是具象的,现代艺术多为抽象的,而中国传统绘画则介于具象与抽象两者之间,属于意象绘画。中国绘画传统主张“计白当黑”,创作此系列作品,本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尝试以具象的自然之物来解释无名之道。
比如系列中的《大象无形》,意为“最大的形象即没有形象”。《道德经》中把“象”的本原释为“道”,大而至不可识,或被人误认,犹如“盲人摸象”。至美的形象能和自然融为一体,反给人以无形的感觉。又如《大智若愚》里的犀牛,外观粗大笨重,然而在祖先的智慧里,犀为通灵之物,“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以外象判断智慧,融于无形。《大巧若拙》里的孔雀开屏,炫目美妙,未开屏时却是收拢拖弋,略显笨拙。真正巧妙的东西总是生于自然,不被刻意雕琢和修饰,方彰显天工,归于自然。《大音希声》意为“最无限量不可说,美好悦心的声音是不受人耳所限的”。曾有人认为长颈鹿是哑巴,但科学证明其同伴间交流时会发出人类无法听到的次声波。自然的声音,无形无声,但无所不在,又无所不容。只要符合道的特征,它就是声音的最高境界。
应该说,“境生于象外”,“象”虽是有限的物象,“境”却应不仅包括“象”,还包括“象”外的虚实。这也是中外绘画一直追求的“以形写神”的审美追求。
“无为”系列之《大巧若拙》
“无为”系列之《大音希声》
(材料:宣纸丙烯 规格:50x50cm 2014年)
记者:
您的作品使用了宣纸,却用到了丙烯等西画材料,在画面布局上又大量留白,很有老子“知白守黑”、“大象无形”这种东方的形式趣味,您是如何将西画语言与东方意境相结合的?
李哲明:
近年来,艺术领域提出所谓“融合”的概念,似乎是个很时髦的话题。我认为这绝对不仅是形式上的融合,比如拿着油画材料在宣纸上作画。艺术“融合”的核心,还必须能够表达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气韵。
我是成长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的70后一代,所受的教育或多或少都烙下了“中国”的烙印。中国绘画艺术对人文精神的表现和理解有着独到的见地,作为画家,我的艺术探求和表达也不例外。优秀的画作之所以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不仅是由于精湛的绘画技巧,更在于它们闪耀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赋予了中国绘画独特的魅力。
我喜欢文人的精神,是一种向往,也是一种情结。我们今天的艺术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正如吴冠中提出的“风筝不断线”,这是根。到了今天,有很多西方现代艺术大师都在从中国的写意画和书法中汲取营养,好的东西一定不能丢,这是传承与发展的必然。
记者:
你的作品里似乎有一种看透喧嚣的超脱和淡定,您的画作与您平时的性格有反差吗?
李哲明:
我承认自已是矛盾的统一体,给身边大多数人的印象是热情、开朗、健谈的,这是真实的我,同时我骨子里又有非常敏感、忧郁的一面,我会执着于创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而几天几夜不能成眠,也会独坐在电影院看电影直至泪流满面,这都是真实的我。
生活是多彩的,生命也是丰富的,可以厚重也可以轻松,每个艺术家思考的层次和生活阅历的不同,不同阶段的作品就会有所差别。现在已经不是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而是无论画什么,都是通过描绘物象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态度。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最主要的还是要画自己真正想画的东西,得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作和自己心灵相通,这才是我所追求的。
记者:
艺术对于您意味着什么?
李哲明:
我向往安静简单的生活,起码想在心中有一片净土。而如今的社会,人们太浮躁了,为满足各种欲望而奔波。古人叫生活,我们只能称之为活着,从精神品质上来说,现代人和古人没法比。但恰恰只有在那种情境下,才能孕育出流传千古的文化瑰宝。
每一种艺术都有她生根发芽的土壤,我不敢说艺术对我来是生命的全部,但一定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如影随形的关系。现实中实现不了,我会希望在作品中实现一二。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记者:
除了创作,您现在也一直坚持从事着艺术教育和推广工作,您认为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形式?
李哲明:
首先,艺术教育不应该是特长教育,而是面向每个人的大众教育。这种普遍化的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能欣赏艺术,而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去从事艺术创作。其实艺术是随处可见的,咱们使用的手机和电脑的设计,就属于工业美术范畴;看到的城市建筑,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一部分;我们用的手机屏保,那是摄影艺术。好的艺术教育,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学会创作,只是想让更多人欣赏世上已有的美好创造。就好比教你认汉字,不是让你写《西游记》、《红楼梦》,而是让你可以读这些美好的东西。因为世上有那么多聪明人,已经呕心沥血创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东西,学会欣赏它们,本身就是件很有趣的事。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不仅让人学会创造,还应该让人学会良好的合作和交流。在艺术推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一系列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信号和形式,让大众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这个参与到艺术学科的学习过程,就是合作和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艺术素养,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人当下和未来的生活都极为重要。艺术是一个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在其间自由探索和尝试,它促人内省,让人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未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qys.com.cn/xinwen/yejie/2021/0910/1308.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环球艺术网
“”
澳门精品拍卖会推荐光绪元宝大清铜币钱币 光绪元宝直径32.4mm 重量9.8g 大清铜币直径28.9mm 重量7.4g 光绪元宝是清朝光绪年间...[详细]
“”
澳门精品拍卖会推荐奥运徽宝黄金珍藏版金龙玺 重量500.0g 金印多为公卿一级的人员使用,这一制度一直沿袭。金印是中华民...[详细]
“”
2021年是唐一文老师从艺50周年,是一名人民艺术家值得纪念的一年。在社会各界机构对唐一文老师的贴切关心与问候之下,唐...[详细]
“”
5月16日下午,由HDM运营的Noika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召开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新款诺基亚X6手机。诺基亚X采用今年...[详细]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中国时代榜样董亚生系列邮票全球发行 董亚生,蛇鹤太极拳传人,(蛇鹤太极拳,是中国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