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业界动态 >

未知深度的原野|一场在影像沼泽中的寻路之旅

2022-05-08 12:13 未知 业界动态 编辑:小智 浏览数:环球艺术网

 参展艺术家 范丁月(FAN DINGYUE) 姜晓彤(JIANG XIAOTONG) 陆阳(LU YANG) 严砚(YAN YAN) 赵越(ZHAO YUE) 彭虎(PENG HU) 吴剑峰(WU JIANFENG) 杨逸凡(YANG YIFAN) 陈家宇(CHEN JIAYU) 策展助...

参展艺术家

范丁月(FAN DINGYUE)

姜晓彤(JIANG XIAOTONG)

陆阳(LU YANG)

严砚(YAN YAN)

赵越(ZHAO YUE)

彭虎(PENG HU)

吴剑峰(WU JIANFENG)

杨逸凡(YANG YIFAN)

陈家宇(CHEN JIAYU)

策展助理

曾泳琪(ZENG YONGQI)

地点

NO.W屋面艺术中心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珠江钢琴创梦园2幢8层

PREFACE

CURATOR

近200年前,摄影诞生之初,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甚至人们仅仅只是将其视为一种科技的进步,然而随着现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摄影在艺术世界里逐渐开始受到重视。时至今日,摄影与更多艺术形式之间的边界越加模糊,摄影已经不在仅仅只是"决定性的瞬间"(由亨利·卡蒂尔·布列松提出的著名的摄影理论),而成为了当代艺术领域之中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未知深度的原野:当代影像艺术研究型展览,2022

著名摄影评论家弗里德·里奇在其著作《摄影之后》中提出"超摄影"的概念,是指将摄影与更多元的媒介结合之后产生的互动、互联、互相影响的庞大体系,并且里奇还提出"这一新范式尚未完全出现"。探索"超摄影"的过程正如行走在一片未知深度的原野,或是一马平川,或是深陷泥沼,如今已然是21世纪20年代,年轻一代的摄影人用他们的身体力行去试探这片"未知深度的原野",本次展览基于弗里德·里奇"超摄影"理念,结合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摄影艺术家严砚发起的关于"photo without photo"学术话题,组建话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延展,至力于研究创新摄影艺术的多元形式以及跨领域观念的融合与思辩,旨在探索"快门之外"摄影的更多维的发展空间,推动当代摄影艺术的时代进程。

未知深度的原野:当代影像艺术研究型展览,2022

保罗·奥尼尔在《策展话题》序言中如是说:"一本文集和一个展览一样,它们都是通过多样的对话、半自发的参与以及自主决定的抵抗模式而发展起来的实验场。一个策展的策略必须给出一种有效的开启潜在的可能性的方式,必须能够为同一个问题提供丰富多样的回答。"本次展览,通过抛出话题,以九位摄影艺术家的对话展开,打破将策展人作为核心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以一种相对去中心化的形态来进行对摄影新趋势的讨论,参与其中的不仅仅是本次展览的影像艺术家,也可以是每一个当下需要"摄影"的人。

学术讨论

摄影的发展史,如同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史,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摄影史的发展,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两百年期间,摄影的发展速度相较绘画或者雕塑等其他艺术来说,无疑是飞速的。摄影的出现在艺术史上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一般,印象派时期,绘画开始追求摄影特有的"纪实性",而很长一段时间摄影也以绘画的"画面感"为形式基础。可以说,摄影的出现加速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当代艺术的产生埋下伏笔。

未知深度的原野:当代影像艺术研究型展览,2022

随着照相工业的不断革新及全球历史及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摄影从最初时为了取代绘画而产生的干湿板人像,到一、二战时,由于相机体积变得轻便而兴盛的纪实,再到战后经济不断提升后所需的商业摄影及时尚摄影,随之而来的便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需的精神文明,于是从上世经60年代开始,艺术摄影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而到了今天,数码时代的到来及手机镜头的不断的更新换代,让拍摄本身变得非常的简单化、大众化、日常化。陈丹青老师在其《影像杂谈》中谈到:"手机使拍照变得太容易,‘摄影’,却更难了-倘若摄影人依然渴望照片成为作品。"这不禁让今天的摄影人思考如何面对自己的创作或者是"摄影"这个名词的本身。

未知深度的原野:当代影像艺术研究型展览,2022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数码摄影的兴起打破了胶片摄影本身的生态平衡,便开始产生了对于摄影发展的过激言论,甚至出现"摄影已死"的断言,美学理论大师约翰·伯格在其与摄影师尚·摩尔共同编著的《另一种影像敘事》一书中说到:"假如影像的深刻表现是藉由我们所谓的长篇引用所达成,那么不只用单张照片讲通"。那时起,摄影人开始寻求有力的突破口,不断的试探这片未知深度的原野,将过去相对独立的摄影融入大艺术圈成为了最佳选择,曾经看到一位老师的言论,说摄影与艺术之间一定要保持距离,艺术破坏了摄影圈独立的生态,我想这或许这是老一代摄影人坚守的最后的尊严及底线。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正如马克·德登(英)在《今日摄影》一书中谈到关于"摄影的未来":"我们在今天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传统摄影的过时与淘汰。摄影的环境和语境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艺术家和摄影之间的关系。"就像行为艺术鼻祖伊夫·克莱因在1960年所创作的行为作品《坠入空无》,艺术家的纵身一跳,摄影师的精准抓拍,到底是行为艺术还是摄影,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未知深度的原野:当代影像艺术研究型展览,2022

日本当代摄影大师杉本博司不止一次说过"相机虽然能够记录,但却没有记忆"杉本的言论更是将今天的摄影置于意识层面。那么,抛去单一的"记录"功能之后,今天的摄影又该何去何从?著名摄影评论家弗里德·里奇在其著作《摄影之后》中提出"超摄影"的概念,是指将摄影与更多元的媒介结合之后产生的互动、互联、互相影响的庞大体系,并且里奇还提出"这一新范式尚未完全出现"。彼得·普拉根斯在2007年《新闻周刊》谈论到"下一代摄影师,如果还会有的话,他们必须用焕然一新的方式"。普拉根斯的言论显然是略显悲观,时至今日,他所指的"下一代摄影师"早已开始出露锋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持续创作实践的过程,我们抛出了"Photo without photo"的话题进行讨论。

艺术家陆阳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图像是一种被加密的符号象征,观众的想象力是解读图像的关键。与传统图像不同,摄影在诞生之初就展现出它的独特之处—即技术图像的特质。

艺术家参展作品:《无相波》,声音装置、程序,2022

哲学家维拉弗拉瑟曾经做过这样一段有趣的叙述:(光学)仪器不同于传统的被发明用于提高生产力的机器,它的发明是为了帮助人类观察世界以及赋予世界意义。传统图像(绘画)的制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幻觉,解码传统图像的信息只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在技术图像的解密过程中,除了作者的意图,观众还需了解特定的科学理论。

《无相·波》展览现场

在科学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有关于摄影的艺术创作也飞速地以各种新奇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即使现在人们不再相信摄影即是真实,人们往往还是非常容易被网图所欺骗,这本质是一种对于技术想象力的缺乏,弗拉瑟将这种技术想象力比作破除照片幻觉的密钥。

《无相·波》展览现场

罗兰巴特曾说过这样一段表述:照片总是不可见的,它并不是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样子。在如今的数字摄影时代,场景被光学仪器所捕捉,被数码组件解构,最后又由电脑所重组。图像不再是图像,图像是相机所想象出的世界的症状。通过技术想象力,人们也许能看出数字照片所反映出的现实世界中的表层症状,但数字摄影的深层意义还需回归它被初次构建和解构的步骤中,即数字影像是什么?它是感光元件所记录的光的回声?它是经过0与1计算出来的马赛克?亦或是一种赛博模型?也许没人能给出一个绝对确定的答案,又或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对后摄影时代艺术创作的讨论的初衷,也许正如摄影仪器被人类发明时的目的一样:观察,总结,赋予意义。

《无相·波》展览现场

艺术家范丁月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用维拉弗拉瑟的观点来说,今天几乎人人都会拍摄照片,就像几乎每个人都学会了写作一样。任何能写作的人都能阅读,但能拍摄照片的人不一定能对图片进行编码,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的是相机记忆,即具有自动功能的数据库,而不是信息。当今的摄影已不再是纯美学式的解读,更多则是包含了对其符号关系的探索。在Photo without photo的探讨中,我引用符号学的观点,认为这里的“without”是对于摄影在其解释项的探索中一个必经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类似”缺失“的体现来引出建立一种新秩序的要求。

艺术家参展作品:《UNTITLED》,当代摄影,2022

《UNTITLED》展览现场

卡莱维·库尔根据人类影响自然的结果提出了四重自然。当下的影像艺术探索也验证了由一度到三度自然的转化,即经过了人类符号过程,从物质上解释的自然到人们头脑中的自然。这样的转化在摄影中要求我们从相机中解放出来,在维拉弗拉瑟看来,摄影的宇宙将人类和社会机器人化,但他认为在实验摄影中,通过与机器的“作对”,以此在后工业背景下产生一种自由的模式,为了开辟出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需要反思这种自由的可能性与意义。他指出“信息性”摄影必须与“多余的”摄影区分开来,实验摄影必须揭露这些再现的“裂缝”。

《UNTITLED》展览现场

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代影像艺术中,这些“裂缝”也愈加明显,这是与当下的一种“分裂”,这种“分裂”亦如与机器“作对”,因此这里我们讨论的“without”并不真正表示”缺失”,相反是一种打破既定想象与逻辑的方式。因此”without“体现的是一个必经的过程,重复出现,伴随分裂与重建,这个过程中要求我们跳出原有的秩序。要建立这样一种新的秩序,一种新的游戏,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观看单一的图像本身,而是对如何产生这样的图像构建想象,产生疑问。

艺术家陈家宇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推倒摄影的第四面墙

所谓「第四面墙」是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观众透过这面“墙”可以看到戏剧设定的世界中的情节发展。对摄影而言,第四面墙就是横贯在观者与所观看的影像中陌生时空的距离。

艺术家参展作品:《I KILLED MYSELF》,当代摄影,2021

居伊•德波在60年代提出「景观」这个概念,它作为德波所假设的罪恶源头,为霸权在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谎言提供了具有迷的传播手段。photo without photo是一种创作上的选择,我们或许无从验证它具体是从哪一个时刻,由何人开始的,但可以肯定这种选择的来源是对传统摄影「景观」式的的被凝视、被误读、被挪用的反叛。

《I KILLED MYSELF》展览现场

2011年11月,埃瑞克卡瑟斯将一天中上传至Flicker中的35万张照片打印了下来,堆满了阿姆斯特丹的一家画廊,呈现了一个图像的海洋,以“视觉化被他人经验所淹没的感觉” (《照片中的24小时,2011年12月-2012年1月》)。它就像一场影像艺术「第四面墙」的盛大坍塌,影像从记录一个个脆弱、易碎的时刻和事件的二维世界中走向三维空间,走进观者的现实,也摈弃了摄影作为记录的性质,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感官体验。

艺术家参展作品:《I KILLED MYSELF》,当代摄影,2021

第四面墙的不在场使得观众有机会以非旁观者的角度进入对影像本身,或者对图像的思考中。对于当代摄影艺术,影响观者观看的途径是策展,作品需要被置于语境当中,也即是说作品的呈现形式势不可挡的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艺术家将摄影作为命题作文,拓展视觉艺术,探讨图像的意义,或是关注的议题,当然也可以是私人的情感,以及用影像艺术作为公共情绪和个人情绪的交汇点,更有艺术家仅仅只是讨论摄影这个动作。诚然,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新一代影像艺术家已经将创作概念化,糅合进了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对于什么是摄影的定义也随之模糊,基于影像的艺术创作像来自远方的河流汇进当代艺术的大海。所以在推到摄影的第四面墙后,影像艺术的边界仍然值得艺术家和策展人一起,持续的探讨,拓宽以及确认。

艺术家严砚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现代科学的发展将摄影推向了极限,摄像工具的普遍导致无论是图像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很难满足于单薄的拍摄,而去寻求图像的延续性。摄影不断摒除机器的限制,被迫拆卸出他的核心,成为交流,成为感知,成为意识。

艺术家参展作品:《NEW IKB79》,当代摄影,2022

《NEW IKB79》展览现场

达弥施曾推测数字或者数码图像也许会对人们所称为抽象的东西产生新的推动力,在这个时代的此时此刻,摄影确实正与绘画经历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在艺术领域中,没有淘汰和取代,只有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同,以及每个艺术实践打开的视野的不同。”如今各领域虽视野有别,但趋势同为制造者归于缄默,将重心偏移到观者解读的实践下,很多影像将艺术性的追求放大,摄影基础从拍摄结果和效果前移,回归记录的本质——正如摄影在大地艺术和行为艺术中所发挥的作用那样。他们重点不在拍摄与拍摄技术,却不能说这不是一个摄影作品。

艺术家参展作品:《马格南图集》,当代摄影,2021

《马格南图集》展览现场

艺术家杨逸凡

意大利国立威尼斯美术学院

Photo Without Photo并不是意味着作为摄影人为了去华众取宠而去有意背离"摄影"这个名词本身,恰恰相反,这个议题是对"摄影"的深入思考以及是新一代摄影人在复杂的当代大背景下对"摄影"一词的反思、是对今天新兴摄影形态的宏观定义。

艺术家参展作品:《玛尼石》,当代摄影装置,2021

《玛尼石》展览现场

photo without photo将摄影的固有边界打开,让"摄影"一词更具可能性。在数码摄影盛行的时代,我们已经很少会如当年安塞尔·亚当斯之流扛起大画幅相机,花上半日时间,认认真真的测光、左思右想的构图,再不厌其烦的冲洗。在这样一个节奏飞速的时代,摄影的效率毫无疑问的也变得越来越快,但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图像数据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单一的图像无法再满足广大摄影人的创作需求以及观者的精神体验。我们无法改变摄影形态突变的大趋势,然而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反而给了今天的摄影人对摄影本质的反思,给了我们对摄影创造的更多可能性。

艺术家参展作品:《上海虹桥火车站进出口的两块地砖》,当代摄影,2021

关于"Photo Without Photo",每个人对其的理解一定也是不同的,或是形式层面上的、或是意识层面上的、或是多维度的思辩,然而大家应该都会有一个共识,就是无论如何"photo without photo"都没有脱离"Photography的本质,这也是影像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防线。

艺术家参展作品:《威尼斯记忆碎片1-24》,当代摄影,2021

艺术家赵越

意大利国立威尼斯美术学院/米兰新美院

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对人本身的模拟。

磁条

沟壑

银盐

光敏电阻

他们制造出来的所有东西都在下面的代码里,这串代码就是这个世界。

艺术家参展作品:《失去定义的锚点》,当代摄影,2021

《失去定义的锚点》展览现场

艺术家姜晓彤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当艺术创作达到了一种相对饱和的状态,影像艺术家应该如何在影像泛滥的时代自处。从一个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当代的摄影,图像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已经不仅限于他所记录的真实事件的发生,更多的是图像所带来的感受和想法是否能保留在观者的脑海里,或者是观者是否会赋予自己的故事在这些图像上。而这些感受并不是任何一张图片都可以带来的,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只有图片可以带来的。

艺术家参展作品:《迷失3.0》,当代摄影,2021

《迷失3.0》展览现场

人类是通过媒介与感官来认识世界的,图像也只是一种传达视觉感受的媒介,而现在的影像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图片所能传达的信息已经变得相对有限。因此摄影对于艺术家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如何追求形式上的延伸以及与观念艺术的融合,甚至是一些对于脱离图像本身的思考。

艺术家参展作品:《In The Dust Of The World》,当代摄影,2021

《In The Dust Of The World》展览现场

所以其实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题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相机已经不是摄影作品唯一的创作工具,因此Photo without Photo是一种必然的创作趋势。

《In The Dust Of The World》局部

艺术家吴剑峰

SpaceBalloons创始人

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

运用视觉感受进行创作,把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事或物,根据自己的表达思想,运用不同的拍摄方法,用二维画面的方式呈现给观者。作为非专业摄影人员而言,有时候不一定是为了深层的创作,是拍摄的一种感觉,甚至是作为辅助工作的一种手段。

艺术家参展作品:《The Dog》,当代摄影,2022

艺术家参展作品:《The Dog》,当代摄影,2022

关于气球,更多的是一种三维立体形式的表达,商业运用需求日益增大,荷兰气球艺术家Guido曾经说过:“我用气球可以再造一个宇宙”。气球装饰在国外已经流行已久,关于气球艺术创作也以各种新式的呈现在大众眼前。气球的“寿命”是短暂的,却可以通过影像为他永久“保鲜”,希望可以通过摄影艺术与气球艺术的跨界艺术融合,赋予彼此更高“价值”。

《The Dog》展览现场

《The Dog》展览现场

艺术家彭虎

HT.T CREATIVE DESIGN STUDIO主理人

对于Photo without Photo的讨论,作为一个空“间设计师、一个非专业的摄影外行来说,我想表述的是关于摄影普遍化、日常化之后人们对摄影师与被摄物之间关系的思考,行为艺术家博伊斯曾经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论,而在当今时代语境之下,人人也都成为了摄影师,而作为一个空间的构造者,我所搭建的光、影、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适用于人们与其在三维世界中的互动,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我建造空间的目的恰恰是期望观众将其对我空间设计的三维感知转化成不同的二维视觉语言。

艺术家参展作品:《屋面》,摄影空间,2022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空间参与者就有一千个"彭虎"。经常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类观众通过摄影语言对我所建造的空间进行的"二度创作"进行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流转、季节交替、天气的变化都使得观众与空间产生不同状态的互动,加之参与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等等的不同,从而得到的影像结果便会有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便是不同的摄影者与同一被摄物之间产生的联系与差异。当我的空间建起之后,我便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它们,我从不自己去拍摄我自己的空间作品,而它们却成了摄影师们的被摄物,Photo without photo这个课题的讨论不仅仅适用于摄影师们,更适用于当下需要通过图片传播的、任何行业的工作者们。

主办单位

联合举办单位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珠江钢琴创梦园2栋屋面艺术中心

文字:ROOF小编

图片:屋面艺术中心

*本文内容版权归屋面艺术中心所有

分享到:
上一篇:2022年度雅昌得艺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于5.4青年节启动
下一篇:刘芳个展:异质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未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qys.com.cn/xinwen/yejie/2022/0508/153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环球艺术网

行业聚焦

为什么牛仔裤是互联网大佬的标配

 最近,小米举办了一场秋季发布会,除了发布新产品,还官宣了新的代言人中国奥运飞人苏炳添,雷军更在微博上相约苏炳添...[详细]

舞蹈创造文明交流新未来:杜威全球对话举办

4月29日是世界舞蹈日,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文化中心、杜威中国中心、潘基文中心联合在线主办了友谊从舞蹈中来:舞蹈创造...[详细]

主流游戏电脑主机 5000元锐龙R5 东京食尸鬼

信英IT网(http://www.xinlintouzi.com):主流游戏电脑主机 5000元锐龙R5-1400配1066独显电脑 目前的性价比最好的主流的电脑...[详细]

未来的固态硬盘长什么样? 天天色综合网

2.5寸SATA:SATA接口问世已有多年,但依然活力旺盛,东芝在推出消费级3D闪存固态硬盘时就首选了SATA接口。SATA固态硬...[详细]

宅家娱乐选好本 热销还促销的笔记本大排行

信英IT网(http://www.xinlintouzi.com):宅家娱乐选好本 热销还促销的笔记本大排行 笔记本行业经过细分,使用户更快捷...[详细]

推荐内容

更多

热点内容

更多

“律动锦江-成都城市生活

 

成都,一个延续不断的城市,在古今交叠中,沉淀出地道蜀味,形成成都独有的城市风貌,使它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详细]

首创城市生活艺术季,成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河流的历史,每一个城市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河流的陪伴。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写到,...[详细]

蕃茄田艺术独家艺术少儿

 

  由巴黎欧莱雅、上海自然博物馆、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共同举办,精中集团旗下的蕃茄田艺术作为独家艺术少儿指导的沿着大...[详细]

大国巨匠唐一文冰雪长城

 

  2021年是唐一文老师从艺50周年,是一名人民艺术家值得纪念的一年。在社会各界机构对唐一文老师的贴切关心与问候之下,唐...[详细]

诺基亚X6值得买吗 诺基亚

 

  5月16日下午,由HDM运营的Noika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召开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新款诺基亚X6手机。诺基亚X采用今年...[详细]

  • “律动锦江-成都城市生活
  • 首创城市生活艺术季,成
  • 蕃茄田艺术独家艺术少儿
  • 大国巨匠唐一文冰雪长城
  • 诺基亚X6值得买吗 诺基亚
一周排行每月关注